在敦煌听曲子戏
2020-04-20 14:32: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不久前,我们一行去敦煌考察和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敦煌机场到市区,只需20分钟车程。“敦煌,宏伟,辉煌也。敦煌是一个只有20万人口的小城市。敦煌也是一个面积为3120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接机的当地同事自豪地笑了。“超过3万平方公里!”我们这些来自“小地方”的人都很惊讶。进入这座城市,你可以透过窗户看到蔚蓝的天空。傍晚的敦煌,安静得像一个懂事的小女孩。日落反射建筑物。街道上挤满了人,汽车来来往往。只有20万人口的城市是什么样的?整洁有序的街道和到处的绿色植物是一种奇怪的似曾相识。敦煌让我立刻兴奋起来。
第二天,主持人带我们去了敦煌文化中心和非物质文化展览中心。我们面前是一个由三栋五层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建在街道上,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这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可以看出,当地政府非常重视文化。
在文化中心,民族音乐表演厅、歌剧排练厅、剧院、舞蹈室、书画室等设施齐全,装饰良好。特别是,宏伟的剧院举行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会和外国一流剧团的表演。进入宽敞的排练厅,我们不能再往前走了。一位导演正在指导五六名业余演员排练一部敦煌歌剧。副馆长魏介绍说,曲子戏是敦煌特有的传统戏曲,又称“小曲戏”和“小旦”。它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主要代表神话和故事、历史传说和民间社会生活。
正在排练的曲子戏是一个关于一个懒惰、逃避、不积极的县长的故事。深夜,当县长还在睡觉的时候,人们敲鼓表达他们的不满。大厦里的女仆不忍心看。她去叫醒县长。导演反复纠正演员的动作和举止,举手投足,提问,充满幽默,生动地勾勒出县长的面容,逗得人们哈哈大笑,拍手道好。几个沉浸其中的同事下意识地学会了表演。
参观完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后,我们与六七家当地的国家级和省级非基因载体进行了讨论。这些继承人有独特的技能。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经将近80岁了,最小的毫无疑问。“让我们从南北调开始。”最年轻的老陈凯发言了,原来的论坛变成了一个“环形游戏”。我们积极“接受挑战”,从有6000年历史的《河阳山歌》开始。简短的歌词和简洁的节奏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古代。老陈准备好了,他拿出一个板子和梆子来陪一个老太太唱《绣荷包》。老太太的演唱风格,明显带有秦腔的味道,铿锵婉转,曲梁分明。
双方来回了几次。一方面,有小桥流水;另一方面,也有危险的山峰和深谷,这显示了北方和南方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轮到陈了。他站在会议厅中央,清了清嗓子,变得愤怒起来。他为我们唱了—— 《总书记来到了敦煌》。抑扬顿挫的歌声和丰富的声音和情感让我们如痴如醉。在非基因保护经验的交流和讨论中,曲子戏的激情旋律依然萦绕在我们的耳边。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这一本土艺术瑰宝的热爱深深感染了我们。
在三味中学,我们看到孩子们又开始学唱歌剧了。他们穿着传统服装,姿态优美,歌唱流畅,有组织地歌唱。他们可以看出这不是一天的工作。
在这次丝绸之路之旅中,我收获了很多,感受了很多。什么是非遗产?你能看到的是文字,你能听到的是声音,你看不见的是人类的精神。敦煌歌剧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