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立法集中整治24起不文明行为
2020-04-17 18:02:00 来源:北京日报
公交、地铁停车、遛狗、共用自行车等不文明行为将依法受到监管和处罚。昨天上午《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提交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该法案提出,本市将探索建立文明行为激励和反馈制度,并将文明行为记录与一系列重要优惠政策挂钩。同时,将重点控制6个领域的24种不文明行为,如随地吐痰和向建筑物投掷物品。
目前,全市有5个国家级文明城市和4个提名城市,55个国家级文明村镇,208个国家级文明单位,5000多个首都文明社区和单位等。在起草条例之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41万受访者中,99.36%的人支持立法,并认为立法是必要的。
文明行为记录将与住房和医疗保险等优惠政策挂钩。
为加强对文明行为的引导,议案草案明确规定,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可以组建公共文明引导小组,通过购买服务和公开招聘等方式,协助宣传、引导和监督文明行为。此外,建立文明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文明行为评价,制定肯定列表和否定列表,作为文明行为推广的参考,并向社会公布。
为了进一步鼓励公民遵守和享受文明,该法案建议城市建立文明行为记录系统,加强文明和不文明行为信息的记录、收集、共享和使用。同时,探索建立文明行为的激励和反馈机制。根据文明行为记录,完善考核表彰、奖励积分、住房和医疗保障、公共服务优惠、困难救助、现金奖励等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将文明行为记录作为招聘、晋升和薪酬激励的重要参考条件。
这意味着对文明行为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将获得真正的奖励。从洛表示,希望这些激励措施能有效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为城市道德文明建设增添新的动力。
计划对24种不文明行为说“不”。
关于不文明行为的治理,丛罗洛表示,根据公众舆论的共识,该法案准确描述了公民普遍不喜欢的慢性不文明疾病,并与鼓励和倡导的文明规范进行了积极和消极的比较。它集中于治理6个领域的24种不文明行为,包括环境卫生、公共秩序、交通、社区生活、旅游秩序和互联网电信。具体来说,它包括随地吐痰、从建筑物向外扔东西、在公共场所裸露胸部和背部、以娱乐和健身活动干扰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给行人让路、不加区别地共用自行车和停车、不带绳子的遛狗、未经授权安装地锁以及未经授权泄露他人信息和隐私。同时,授权政府可以对关键治理的范围和领域做出具体规定。
共用自行车停车或罚款50元
在处罚方面,丛罗洛表示,如果其他法律法规对不文明行为有处罚规定,该法案将不再重复其规定。对于议案中主要涉及的24种不文明行为,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范围内从重处罚。
此外,该法案还对其他法律法规未规定处罚措施的不文明行为设定了新的处罚措施,如从建筑物向外投掷物品、向居民区乱扔垃圾、快递等企业未能有效履行相关管理职责的行为。人们普遍不喜欢并认为现有的处罚太轻。罚款的数额增加了。公开曝光等措施,我
例如,为了应对共享自行车无序停车的问题,条例草案规定,网络租赁自行车经营者应加强车辆的日常维护,保持车辆整洁,并及时清理和更换有故障和报废的车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法规范租户的使用和停车,维护交通秩序。违章停放车辆,影响道路交通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或50元罚款。企业未履行相应管理职责的,可以约谈负责人;拒不改正的,可以限制车辆交付,并处以五万元至十万元罚款。
至于快递和外卖行业的管理,条例草案规定,企业应建立内部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对企业使用的车辆进行统一登记和定期检查,以消除安全隐患。企业不履行安全主体职责,员工多次违反交通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可以约谈相关负责人,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拒不改正的,可以禁止其车辆上路行驶,罚款一万元至五万元;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责令停业整顿,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至于“高空掷物”,条例草案规定,物业经理应劝阻向楼宇投掷物体,并要求纠正。拒不改正,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处一千元罚款;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严重的不文明行为或与个人信用的联系
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不仅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且应该“记录在案”议案提出,我市将建立和完善不文明行为日常检查和联合惩戒机制,加强不文明行为行政执法信息的公开,从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收集信息。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案件移送、证据互认,加强非现场执法,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相关领域的不文明行为。对严重的不文明行为进行联合处罚。行政执法人员在处罚不文明行为时,可以根据执法需要,要求行为人提供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身份信息。
同时,该法案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发现的任何不文明行为进行投诉和举报。以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记录的不文明行为可以作为行政执法部门执法的参考。
为了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体现“教育第一,纪律第一”的精神,议案提出建立“社会服务”制度,对违反规定的不文明行为的当事人,如果他们自愿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的有害后果,将减轻或减轻行政处罚。主动申请参加相关社会服务的,可以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记者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