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事评论:网络行业的防伪
2020-05-11 17:37:00 来源:人民日报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防伪和权利保护也必须依法进行。一旦越过边界,任何非法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用“食品”表示你在申请退款时不会退货,用“上车”表示你会和其他人一起打击假冒商品,用“买票”表示你会因为领导假冒商品者而得到一笔好交易。据报道,网上专业造假已经形成了灰色产业链。一些专业造假者通过购买假货获取利润,并招募学徒传授经验。
专业造假并不新鲜。20世纪90年代,当王海得知购买假冒产品将获得双倍赔偿时,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专业打假的主体地位悄然转移,针对大量的网上商店,打假的范围也有所扩大:不仅包括销售假货和价格欺诈等明显的错误,还包括商品标签不规范和禁止使用的广告词。事实上,一家出版社被专业伪造者报道为虚假宣传,因为图书促销语言中包含“most”一词;一家网店被专业伪造者的截屏报道为价格欺诈,因为它在促销结束后没有及时修改图片的价格。
认识假货和购买假货的行为是复杂的,因此一直存在关于专业造假的争议。不可否认,专业打假在一定程度上客观上对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净化市场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它被称为市场上的“啄木鸟”。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网上购物投诉也日益增多。统计显示,2018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收到网上购物投诉168.2万起,同比增长126.2%。主要投诉是虚假广告、假冒伪劣产品、质量不合格等。专业造假者熟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电商法等法律法规,维权效率高,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者权益保护。
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防伪的负面效应已经逐渐显现。专业防伪的主观出发点是盈利,这注定了防伪手段的局限性。有些人在选择防伪目标时只会寻找有利可图的“交易”,通常会挑选软柿子,故意在新手商店寻找漏洞,而发现问题需要隐私。一些造假者缺乏自律,从知道和购买假冒产品转变为制造假冒产品,甚至进行敲诈勒索,例如用药水抹去商品生产日期,用针将头发插入面包。这些不仅消除了防伪的积极作用,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网上专业造假源于商家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并将随着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市场监管的规范化而逐步退出。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完善制度是根本途径。近年来,从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新修订的《广告法》到正式实施的《电力商法》,从监管部门严格执法到畅通消费者权益保护渠道,消费者权益保障体系网络日益密集。在欺诈案件中,商家举证、禁止虚假宣传等具体规定也直接触及到了真实问题,促使商家依法经营,不断改善消费者的购物体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制度的完善,专业防伪的空间将不可避免地逐渐缩小。
目前,针对滥用某些条款对职业造假进行索赔的现象,整改机制正在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