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18年 大学生平均教育支出达到32700元
2020-06-28 16:48:00 来源:教育部
为全面总结2018年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委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制定《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18年度)》(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基于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和全国1000多所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紧密遵循新时期本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以此为基础”和“四个回归”等政策要求,以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采用海量数据挖掘、多维案例分析和大规模问卷调查等方法提出新的措施。 提高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经验、新成果,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本科教育得到了全面振兴。2018年,教育部启动了“四新”建设总体布局、“六优一优”2.0计划启动、“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部署、颁布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在本科教育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更上一层楼”,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展开新一轮攻坚战
《报告》认为,高校扎实开展了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育人工作有序开展。实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工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建立和完善以德育人机制,构建“全面育人”大格局。2018年,“三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125个,在“三育”指导下,建设了200个优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和20个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
《报告》表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成效。按照《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要求,高校在教师聘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坚持师德第一标准。引导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教师。2018年,高校博士生教师占38.21%,比2017年增长1.5个百分点;有行业背景的教师占17.68%,比2017年增长5.8个百分点;辅导员人数从2017年的58,750人增加到2018年的65,571人。
《报告》表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不断推进。2018年,高校打破了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壁垒,将社会课堂和虚拟课堂引入传统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共开设专业实验课程144.17万门,建成国家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1210个,校外实践基地22.6万个,实践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科教融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截至2018年底,452所高校增加了创新和创业学分,304,900名学生参加了创新和创业培训计划。
《报告》强调,高校的条件和教学资源得到了明显改善,而“高校质量文化建设
《报告》反映出学生对学习体验的满意度在不断提高,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成长和收获感到满意。从2016年到2018年,学生对课程教学和学习氛围的满意度得分分别为64.48、66.25、67.62和60.75、61.64和63.83,呈持续上升趋势。2018年,74%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树立清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有了很大进步,75.9%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合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74.1%的学生对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成长和收获感到满意。
同时,《报告》还指出,在一些高校的本科教育和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才培训中心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在一些高校,人才培养中心位置的实施保障程度不够,系统保障教学和全程服务教学的实施不到位。大学教授教授本科生的比例仅为77.11%。二是教学模式创新不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不够,高校小班(30人以下)平均开班率仅为29.11%。第三,学习过程的管理一般不严格。在一些高校中,学习难度和挑战程度不高,考核方法单一,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从2016年到2018年,高校的学术挑战度仍处于中低水平。第四,师德建设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一些高校对师德建设缺乏全面领导,一些教师不能认真履行职责。学术不端行为仍时有发生,师德评价在教师评价中被弱化。
此外,《报告》进一步指出,我国本科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的设计应着眼于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李德树人的评价指标不够具体,高校分类评价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在职称评定、岗位评价、激励与奖励、资源配置等方面仍然强调“帽子、学科、成绩、经费、奖励”等指标,但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标准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目前,《报告》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