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常规班的指导意见》
2020-06-28 16:43:00 来源:教育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高等学校:
随班就读是确保残疾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各地落实了《残疾人教育条例》的要求,大力实施综合教育,推广普通班。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高。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工作机制不完善、支持保障条件不完善、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特殊教育专业水平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部署,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现就加强残疾儿童青少年义务教育的经常性出勤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一般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德育建设的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依法治教理念,更加注重关爱残疾学生,坚持科学评估,遵循指导,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坚持普体融合,提高质量,实现特殊教育公平优质发展,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二是完善科学的评估和认定机制
1.标准评估和识别。参加普通班的学生是有能力接受普通教育的各种学龄残疾儿童。每年4月底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残疾人联合会和街道(乡镇)组织适龄残疾儿童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进行入学登记,对适龄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全面摸清名单。5月底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县级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按照相关标准,对残疾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状况、接受教育的能力以及适应学校学习和生活的能力进行全面、规范的评估,并提出是否适合定期学习的评估意见。
2.建立工作分类账。根据评估意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班工作台账,作为学校安置的基本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学校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残疾儿童的个人信息和评估结果严格保密。
第三,完善地方安置制度
3.坚持优先原则。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结合本地区义务教育普通学校的分布和残疾儿童、青少年在普通班学习的需要,加强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招生,确保他们在普通班学习。在同等条件下,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将在最近的注册地区得到优先考虑。为了更好地保证普通班的质量,可以选择同一学区质量较好、条件较好的普通学校作为指定学校,并相对集中录取残疾儿童和青少年。
4.加强对辍学的控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重视残疾人
5.加强资源教室建设。根据残疾儿童招生分布情况,县应合理规划、统筹布局,在本地区选择一批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为普通班接收5名以上残疾学生的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并按照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导原则,根据学生残疾类别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设施和设备、资源教师和专业人员。其他普通学校在正常班级接收残疾学生,也应给予相应的支持。要进一步提高资源教室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资源教室为残疾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心理咨询和康复训练等特殊教育专业服务。
6.发挥资源中心的作用。各地要加快建设,实现省、市、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全覆盖,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合理配置流动教师。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应加强对本地区普通学校开展常规班级的巡回指导、教师培训和质量评估,大力宣传和普及特殊教育知识和方法,为普通学校和家长提供科学指导和专业咨询服务,鼓励使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提高服务的准确性。
V.对教育和教学实施特殊照顾
7.重视课程教学的调整。普通学校应根据国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普通中小学统一教材,充分尊重和遵循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科学转变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残疾学生常规课堂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当根据残疾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增设特殊课程,参照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计划,参照使用经批准的特殊教育学校教材,并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具、学习工具和辅助器具。支持各地广泛收集和选择常规课堂优秀教学案例,不断创新和推广教学方法。
8.培养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普通学校应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案,实行“一人一案”,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有必要重视残疾学生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更加注重发展潜能和弥补缺陷。特别是要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生活适应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艺术教育,帮助他们提高独立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培养正确的生活、劳动观念和基本职业素质,为适应社会生活和就业创业打下基础。
9.完善残疾学生评价体系。完善符合残疾学生常规上课实际情况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以思想品德、学术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科学知识和生活技能掌握为基本内容,突出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心理生理矫正补偿和劳动技能的综合评价,避免以学科知识为唯一评价标准,以调整后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为评价依据,实施个性化评价。对于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愿意继续学习的残疾学生,应安排他们参加当地初中水平考试或单独组织的特别入学考试。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普通班的残疾学生参加中考提供合理、便利的条件
10.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普通学校在做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创造最大限度促进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融合的校园文化环境,禁止任何基于残疾的教育歧视,积极倡导尊重生命、包容包容、平等、友好、互助的良好校风,使生活多样化和发展理念融合成为学校的鲜明特色。对于在普通班学习的学生,班主任和教师应该加强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建立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制度。在确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轮流给予关心和帮助的基础上,鼓励全班学生通过“一对一”和“多对一”的方式成对给予帮助。鼓励通过散文、演讲、主题班会和微型视频等形式展示关怀和帮助的优秀事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助残互助的传统美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安排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常规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营造有利于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良好课堂环境。
第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
11.完成教学人员。各地、各学校要选拔有一定特殊教育素养、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优秀教师,在普通班担任班主任和残疾学生班主任;选择从特殊教育毕业或通过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并在特殊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特殊教育资源教师和巡回教师。要加强师资配置,保持教师队伍相对稳定,满足正常班级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探索引进社会工作者、康复教师等机制,承担残疾学生的常规班、康复训练和辅助教学。
12.特别注意训练。要充分依托“国家培训计划”和地方各类教师培训项目,大力开展定期班主任培训,将特殊教育的通识教育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和相关培训,提升所有普通学校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素质。落实师范院校普遍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要求,优化常规课堂学习的必要知识和内容,提高师范毕业生胜任常规课堂学习的能力。各级教学研究部门要定期组织常规课堂教师开展专题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公开课或优质选课、培育和推广优秀成果、专题讲座等方式,有效支持常规课堂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其工作水平。
13.完善激励机制。根据特殊教育的特点,各地要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在职称评定体系中实行分类评价。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任务的学校应当建立健全随班就读教师的考核机制,科学、全面地评价随班就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绩效,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称评定、岗位招聘、评估和绩效奖励等工作中,对直接承担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给予适当倾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认真落实资源教师特殊岗位补贴政策。
七、认真组织实施
14.加强部门协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与发展改革、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和卫生等部门的协调
15.加大促销力度。要把经常性班级学习纳入本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整体工作,统筹规划,综合推进,实现经常性班级学习,不断提高经常性班级学习质量。有必要为正常班级中的残疾学生全额和按时分配公共资金,以确保正常班级中所有工作的实施。支持通过定期班级学习在示范区建立示范学校,进一步探索促进定期班级学习的有效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把普通学校实施融合教育和普通班学生发展纳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年度综合评价和校长年度考核。在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督评估和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评估中,经常性的班级学习被视为重要内容,监督力度不断加强。
16.加强家校合作教育。要密切与残疾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加强家庭教育的工作和指导,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履行家庭教育的主要职责。加强宣传引导,积极争取普通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重视康复、医学、特殊教育等专业人员和社区及社会相关群体的作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合力,共同为残疾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教育学校(包括幼儿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可参照本意见开展定期班。
教育部
2020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