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勤:大学治理理念与领导风格的系统整合改革
2020-06-18 15:35:00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大学治理”不仅是一个具有历史使命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具有丰富时代意蕴的实践课题。在高等教育领域,学者们对“大学治理理念”的研究可谓数不胜数,对“大学领导风格”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许多与大学治理理念相关的经典理念及其对大学领导风格的影响也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由于大学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大学治理理念、领导风格和治理效率之间的螺旋式结构演变仍未得到充分体现。为了促进大学治理理念和领导方式的创新,实现大学治理效率的提高,本研究以系统整合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些战略建议。
一、大学治理理念的内涵及问题
众所周知,大学治理是大学发展历史演进中组织“管理”概念的质的升华。从管理理念的终结到管理理念的确立,大学组织的意义不仅在于解放思想枷锁和领导理念,还在于完善依法治校的组织规则和制度规范,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在大学治理领域的体现。正如一些学者所说,“从‘管理’走向‘治理’不仅是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也是高等教育政策的根本性转变。”
尽管“治理”和“管理”都起源于西方组织行为理论,但其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但是,从治理实践的角度来看,“治理”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和“和谐文化”的社会特征,更充分地体现了人民意志的制度特征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民主内涵。这是因为“管理”关注的是一个组织中的领导者发挥“权力”的作用,促使他人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而“治理”则更强调他人参与组织目标实现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组织目标实现中的民主参与和组织整体实力,包含“共建、共治、共享”三位一体。“共建、共治和共享”治理是“一种综合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管理层、学术单位和有代表性的知识机构(行政人员、教师、雇员和学生)以开放沟通、透明和真正合作的相互加强的关系并存”。也就是说,“治理”是基于领导人和人民之间相互信任的协调网络,强调在和谐的基础上领导人和人民之间的合作、互动和分享。这种大学治理的合作、互动和共享,包含着“人”的核心概念。
“治理”的这些内涵和特征,在当前学术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发布了《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它已经反映了这一点:“治理是各种公共或私人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多种方式的总和。这是一个协调冲突或不同利益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这不仅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还包括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他们利益的各种非正式制度安排。”正如鲁特(R.Rhodes)所认为的那样,治理意味着“统治的意义已经改变,这意味着一个新的统治过程,这意味着有序统治的条件不同于以前,或者社会被新的方法统治”。显然,尽管大学治理离不开管理,但管理并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与管理相比,治理将在领导和群众之间建立更具创新性的合作和共享关系,将更充分地体现人民的权力意志,将在组织中具有更强、更强、更重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民感情
大学治理理念是人们对大学治理活动的基本看法,是对大学治理规律的理性认识。换句话说,它是人们对大学治理基本问题的一种逻辑价值判断。大学治理的概念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大学治理的内在正义和秩序,它是大学治理理念的本体部分,是“大学治理”在人脑中留下的最普遍、最稳定的形象,在客体上具有价值和意义。它包括大学治理的本质、基础和特征。二是治理主体对大学治理的认识和意识,这在主体方面具有价值判断意义,包括大学治理必须依赖的人的概念,以及德治、法治、善治、心灵治理等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治理概念是各种具体概念的系统整合,每一个概念都有特定的内涵和独特的功能。大学治理主体认知部分的理念也可以被视为大学治理的“理性”载体。它的“理性”根源在于“人的本性”。因为,无论是德治、法治、善治还是德治,都需要植根于人民。没有大学治理的“人的本质”概念,大学治理的有效性就难以彰显其本质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大学治理的概念内涵丰富,体现了影响治理效率和领导风格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价值。
为了更好地理解大学治理的概念,本研究运用新儒学"理"与"气"的关系,对大学治理的概念进行了结构化的阐释,即"气终,气继,气融,气气化盛行"。如果把大学治理概念的本体论内涵视为大学治理概念的“理”,把大学治理概念中具有主观认知意蕴的意义视为治理概念的“气”。那么,大学治理的理念就是“理”与“气”的系统整合。其中,“理”是治道观的渊源。当然,"理"是起源,但它不一定是一个可以观察到的有形的存在。它的物理外观取决于“气化”的程度。"气化"所衍生出的"理"原不仅是有形的,而且是有形的,"气"的积聚和分散程度以及"气化"的方式决定了"理"的意义。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