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俊:农业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和方法
2020-06-17 17:57:00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农院校围绕“以德育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提高育人能力,服务农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需求,为“三农”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专家代表,希望涉农高校“继续以德为基,以强农促农为己任,多产科技成果,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业的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对山、河、林、田、湖、草的系统管理,战胜贫困,促进村庄的全面振兴”。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涉农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坚持以德育为中心,突破单一学科办学模式,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南京农业大学把通识教育作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构建和完善农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拓展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路径。
文化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2019年6月,安吉新农业建设研讨会在浙江省安吉县召开,《安吉共识》发布。此后,50多所涉农院校的100多名书记、校长和农林专家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新时期农林学科建设的讨论情况。他们还代表130万农林师生,表示决心肩负起促进农业、服务国家的使命,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农业大学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要求明确农业大学的办学方向,鼓励和期待广大师生。习近平总书记的认真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地农业大学的师生。他们表示要把加强农业和发展农业作为自己的职责,为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涉农院校是培养强农兴农人才的重要阵地,建设新农业是振兴高等农林教育的重大战略。在推进新农业科学建设的一系列共识和行动指南中,《安吉共识》从宏观层面提出了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发展的“四个面向”新理念,“北大仓行动”从中观层面提出了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动”新举措, 《北京指南》提出了“百校一千项”的新项目,从微观层面实施新农业科学的研究和改革实践。 它们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新的农业建设体系。《安吉共识》敲响了“大会号”和“北大仓行动”奠定了“基础桩”。《北京指南》将把新的农业建设从“试验场”推向“田间耕作”。
中国强大,农业必须强大;中国是美丽的,农村一定是美丽的;中国富裕,农民必须富裕;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必须
新时期要求中国建设一批一流的农林专业、一流的课程和一流的实践基地,打造高等农林教育的“质量中国”品牌,培养懂农业、爱农业的一流新型人才。基于此,涉农院校应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农业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把通识教育作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通识教育中体现新时期价值导向和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通识教育中体现课程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追求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和期望,其他课程要管好、管好、管好、管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合力。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论坛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法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素质教育。”上述重要讨论为高校推进新时期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教育功能指明了方向。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整体推进课程教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包含着对现行课程体系的反思和对课程应有状态的新时代视野,应该成为通识教育改革的“指导标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理念,旨在实现整个课程教育。一方面,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主导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充分挖掘通识教育课程等隐性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通识教育中彰显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于上述背景和认识,南京农业大学组织了一大批教职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广泛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农业大学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复函,并结合《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和《北京指南》,开展了“修身、强农、兴农”教育思想的大讨论。我们将把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作为讨论的核心内容,紧密结合习近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紧密结合“不要忘记你的主动精神,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迅速掀起学习、宣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的热潮,综合运用校报、广播、电视、网络、自媒体等多种媒体,深入宣传和解读批示精神,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在新农业科学建设和农林人才培养中,开展以农业特色文化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是一种理念和实践探索
南京农业大学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过去学校长期以来一直是单一学科学校,学生在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上存在不足。有许多方面值得改进,如文理基础、跨学科知识、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职业转换能力等。这显然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同时,受学科和专业结构的限制,缺乏高水平的通识教育教师资源,教师的文化素养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此外,教师人文基础和跨学科思维的缺乏也影响了科学研究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建立了一套全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坚持通识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保持脚踏实地的态度。学校形成了“南农八课”,即“六课、八课、十学分”计划。第一批列出40门结构选修课,其中要求中文写作。具有农业特色的普通知识核心课程约有13门,约占选修课程的1/3。建设周期在三年内完成。农业出版社将出版一系列教材,并已在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实施。
普通教育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免费教育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文化的变化,它的教育内涵也从自由主义向普遍主义转变。尽管通识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不断调整,但“育人”的核心目标并未改变,因为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包含着“人”的基本价值观。南京农业大学作为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牵头单位,根据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特点,明确了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的改革都对通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南京农业大学以通识教育为突破口,对大学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价值做出了深入的思考和阐释,进一步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化。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具有核心常识、受过教育、身体健康的人”,即关注学生学习和生活、理性和情感的全面发展预期;与专业课程相比,通识教育课程是一种突破学科壁垒,寻求知识宽度,在反对知识碎片化和专业化的斗争中追求人文与科学、语言与艺术平衡发展的教育。通识教育有助于解决单一学科大学人才培养的困境,兼顾学生的博学与专业、知识与价值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一些共同基本素质,在通识教育中嵌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潜移默化地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把通识教育作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三位一体”教育的内在要求。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知识教育和道德修养的结合。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的经典道德教育可以转化和提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伦理道德和通识教育。因此,作为知识学习和生活成长相结合的重要载体,通识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应该成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成为在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盛行的时代探索人格本位、追求知识教育与道德修养相统一的有效途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强化和发展的现实语境下,对课程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的一种语文阐释
通识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与学生学习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突破口。因此,其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紧密围绕知识经济和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反映了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规划。南京农业大学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具有农业特色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路径,是在深入思考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基础上的行动。
第一,农业通识教育应该而且必须回归育人的核心,具有传授农业文明伦理和指导价值的教育功能。农业文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的美德,在我们的文化典籍中有所体现,也包含在每一门学科的教学中。人们对课程的理解经历了三个取向:教科书知识、学习活动和学习体验。因此,通识教育应该而且必须回归育人的核心,探索通过知识学习实现生命成长的有效途径。只有重申知识、美德和价值的内在逻辑,化知识为智慧,化知识为美德,才能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意义,挖掘通识教育实现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通过知识传递和价值引导共同促进个体的发展。
第二,农业通识教育课程不仅要回归教书育人,而且要体现新时期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通识教育的内容,也是路径选择。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知识分子”就是要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实现教与学的双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振兴国家,带来繁荣。文化增强了国家。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价值层面上,文化素质教育应着力培养负责民族复兴的新一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层面,需要从制度建设、路径方法和效果评价等方面反复探索,促进课内外、校内外的联动,形成广泛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为改革提供持续的动力和良好的环境。
第三,农业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完善。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农业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和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坚持高质量的讨论,在教师中形成共识,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巩固研究成果;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对行业、学校、学科、专业和课程的深入理解,树立教师爱农爱校、强农兴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进一步发挥农业特色通识教育课程在推动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特色大学中的作用;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引导不同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重点,突出农业科学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为培养新型农业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刘英俊,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