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都要保留一段渠道 培养责任领域
2020-06-16 16:08:00 来源:光明日报
[教育视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牢牢把握了——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想政治建设两个中心环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思想、新策略、新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发布一系列重要文件,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的系统建设和改革创新,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其他各门课程都要精心把关,责任领域都要精心培育,使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效应”的指导精神,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形成了覆盖面广、类型丰富、环环相扣、层次递进、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指导意见,明确了进一步深化高校课程思想政治建设体系建设和改革创新的方向。
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目标和核心内容是引导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中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必须以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为重点,以爱党、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人民和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宪法意识、道德修养等因素,优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资源供给。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推进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三个前进”,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塑造灵魂、教育人民,引导大学生了解世界形势、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三个认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融入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价值观,提高个人的爱国主义、敬业精神、诚信友爱,自觉地将自我融入更大的自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以及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如仁爱、以人为本、恪守诚信、尊重正义、保持和谐、求同存异。教育引导学生继承中国的文脉,充满中国的心,充满中国的感觉,充满中国的味道。我们要继续深入开展法治宪政教育,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学习、思考和实践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和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信念
各专业课的教育教学,“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基本载体,是推进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战场”。要深入梳理和准确把握各专业课“一课”和“二课”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将它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其中的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和资源。作为课程设计、大纲审批和教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课程目标设计、大纲修订、教材编辑与选择、教案课件编写的各个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教学讨论、实验训练和作业论文的每一个环节。要不断探索和拓展各专业课、“一课”和“二课”教育教学中的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方法和途径,以达到“以德育人、以石铸魂、以物润物”的实效。
为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有必要结合高校各专业课程的特点,分类推进,从而实现有针对性、以课为本的政策:
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等专业课,应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经济、管理、法律专业课程教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助人为乐、诚信服务、参与道德法律教育的职业素质。
对于教育学专业课程,应强调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师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学为人师的职业理想,培养爱国守法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学职业道德,培养大学生的传道、授业和解惑能力。
体育课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顽强拼搏的信念,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在理工科课程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应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相结合,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农学类课程,应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学生为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全面振兴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于医学专业课程,应强调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加强医生的仁爱教育。在培养优秀医学技能的同时,教育要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尊重病人,善于沟通,提高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要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结合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特点,突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对于专业教育课程,应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教育目标,深入挖掘和提炼专业知识体系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提升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参与课程建设,增强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对于实践性课程,应注重学习与思考的结合,知行合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个人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教育和引导学生发扬劳动精神,“读万卷书”与“走万里路”相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智慧和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锻炼意志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逐步推进系统建设。
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国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循序渐进,有所侧重。绘制“路线图”,确定“任务书”,列出“日程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各高校应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联合管理、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部门和高校实施推进、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模式。
各高校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有机构建从校党委、学院党委到教师党支部的课程思想政治工作“三线联动”模式,实现从学校大脑中心到每位教师神经末梢的整体联动。 夯实各教学单位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主体责任,激发全体教师“为党为国育人”的主体活力。
思想政治课建设必须建立健全支撑体系。高校应加强政策协调,协调各种资源,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对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投入。
思想政治课建设必须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人才培养效果是评价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首要标准。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多维度、多维度的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有效性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
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实效性应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控与实效性评价、学科评价、本科教学评价、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等的重要内容。教师对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和教学效果的参与,应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任、绩优奖励、选拔和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种成果的表彰和奖励中,突出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加强了对课程思想政治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
(作者:齐鹏飞,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