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需要“微调”智慧(文化之眼)
2020-04-21 17:47: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古城的重建需要“微观调整”的智慧(只限于文化)
山海关柴河市改造展位
李振龙摄影
最近,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山海关柴河市,在一次大规模的“微更新”收集之后,开门了。经过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大学生对几个市场摊位的设计和改造,它们更具文化魅力和艺术美,让人眼前一亮。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柴河城市故事展和长城创意展“守护长城天堂”等活动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何让这座饱经风霜的古城真正吸引游客,承载游客,留住游客,对这个地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一些古城的开发改造中,大规模拆迁建设、真建假建、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公众的批评。今年3月,洛阳、大同、聊城等城市因辖区内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力,受到住房和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的通报批评。这些城市的通病是它们摧毁和重建旧城市,却未能保护旧城市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在全国范围内,拆除建筑的做法也不例外。一些古城在其所在地发展旅游业,并经常启动大型项目和工程。大量的投资被花掉了,大量的古建筑被拆除了,大量的土著居民搬走了,这座古城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壳。即使新建了许多宏伟而精致的设施,人们也会感到扭曲和乏味。
从这个角度来看,山海关古城改造中“政府支持和引导、当地居民和企业合作共建、社会资源参与”的“微改造”模式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创新的模式。地方政府将有限的财力集中在古市场的改造上,以打造文化品牌,引起社会的关注。可以说“好钢用在刀刃上”。
就像目前美容行业流行的“微型整形”手术一样,古城的重建也应该避免伤害肌肉和骨骼以及改变面貌。在尽可能保持原有风格和魅力的前提下,对一些缺陷和瑕疵进行精确调整和细节优化,以达到改善整体形象的效果。
还应该强调的是,古城改造不仅是对古城的“重塑”,更是对古城灵魂的“呵护”。这个灵魂是这座古城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历史和文化精神,是这里几代居民生活和生产的故事。古城的开发和改造不应过度商业化。关键是要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以保留居民,传统和记忆。深入挖掘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丰富多彩的方式讲述古城的故事,增强游客的体验和参与意识,在当前生活中不断孕育新的故事。只有这样,古城才能长久更新,永远保持活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