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生态保护与恢复综合规划
2020-06-12 17:45: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6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第一个全国生态保护与恢复综合规划,明确了到2035年全国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具体部署了9个重大项目和47项具体任务。
重点工程将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屏障区(包括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区)、长江重点生态屏障区(包括川滇生态屏障区)、东北林区、北方防沙区、南方丘陵山区和沿海地区“三带四带”进行布局。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主要生态问题,提出主要研究方向。
《规划》提出了9个重大项目,包括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等7个重大区域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保护与恢复支持系统等2个单项项目,列明了47项具体任务。与此同时,土地和空间使用控制、重大项目投资机制和生态资源多重效益等配套政策得到完善。
为了鼓励引入社会资本,《规划》提出了五项措施:第一,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通过产权安排授予一定时期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社会投资者从事生态保护和修复;二是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盘活各类自然生态资源。第三,努力将生态保护和恢复纳入金融体系支持的重点领域。四是要结合相关重大项目的实施,积极推进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生态养老、生物能源等各种特色产业的发展。第五,完善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的休养生息制度,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新发布的《规划》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是一项“改革措施”,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计划。
他说《经济参考报》坚持系统管理山、河、林、田、湖、草的基本理念。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质量第一的基本方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重点的基本原则。坚持创新引领和制度引领的基本动力。其中,在投资机制创新方面,创新多种投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建立和完善可持续的重大项目长期建设和管理机制,努力形成合力。
自然资源部土地、空间与生态恢复司司长周表示,在政府投资生态恢复领域的同时,要释放政策红利,增加动力,激发活力,挖掘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投资生态保护的潜力,逐步打通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通道。